详细信息


孚凡电子
+
  • DS-018-01.jpg

DS-018-01/02

产品特点及应用:

• 车规级齿轮传感器
• 采⽤⾼性能集成磁敏感元件,⾮接触式磁感应
• 寿命⻓,可靠性⾼
• 脉冲输出
• 它具有分辨率⾼、温度稳定性好等突出优点
• 适用于电机的齿轮转速等的检测

所属分类:

汽车霍尔传感器

关键词:

孚凡

传感器

咨询电话:

零售价

市场价

  • 产品详情
  • 产品尺寸
  • 接线图
    • 商品名称: DS-018-01/02
    • 产品特点及应用: • 车规级齿轮传感器<br/> • 采⽤⾼性能集成磁敏感元件,⾮接触式磁感应<br/> • 寿命⻓,可靠性⾼<br/> • 脉冲输出<br/> • 它具有分辨率⾼、温度稳定性好等突出优点<br/> • 适用于电机的齿轮转速等的检测

    • 车规级齿轮传感器 • 采⽤⾼性能集成磁敏感元件,⾮接触式磁感应

     

     

     

  •  

     

  •  

     

在线询价


提交询价

常见问题


FAQ

电感传感器在使用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FAQ

电感传感器因其结构坚固、性能可靠、抗干扰能力强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但在使用过程中,确实会遇到一些典型问题。下面我将这些问题、其原因以及解决方案系统地总结如下。

电感传感器常见问题、原因及孚凡电感接近开关的解决方案

1. 检测距离问题

• 问题表现:检测距离变短,或完全检测不到目标物。

• 主要原因:

  · 传感器选型错误:选择了检测距离不足的型号。

  · 目标物不符合要求:电感传感器对目标物的材质、大小和厚度有严格要求。

   · 材质:必须为金属(如铁、钢、铜、铝等)。对非金属无效。且不同金属的“衰减系数”不同,例如检测铜、铝等有色金属时,标称检测距离会大幅减小(例如降至铁质的30%-50%)。

   · 大小:目标物尺寸必须大于或等于传感器感应面的直径。太小会导致检测距离急剧下降。

   · 厚度:目标物必须具有足够的厚度(通常建议≥1mm),过薄的金属片可能无法被可靠检测。

  · 安装不当:传感器感应面与目标物之间有其他金属物质,或者传感器被埋入金属基座但未选择齐平式型号。

  · 环境因素:感应面被油污、金属粉尘等异物覆盖,形成屏蔽。

  · 传感器损坏:内部线圈或电子元件老化或损坏。

• 解决方案:

    · 重新确认目标物的材质、尺寸,并据此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型号(注意齐平式或非齐平式)。

    · 确保目标物是足够厚度的有效金属。

    · 清洁传感器感应面。

    · 按照说明书要求正确安装,保持合适的安装间距。

    · 更换传感器。

2. 误动作问题

  · 问题表现:传感器在没有目标物靠近时无故触发,或在目标物离开后仍保持触发状态。

  · 主要原因:

   · 外部电磁干扰:附近有大功率设备(如电机、变频器、电焊机)启停,产生强电磁场,干扰了传感器信号。

   · 相邻传感器干扰:多个电感传感器紧密并排安装时,其交变磁场会相互干扰,导致误触发。

   · 接地不良:电气系统接地不良,引入噪声。

   · 环境金属干扰:传感器安装位置附近有大型金属结构(如机床壁、导轨)或移动的金属部件,其涡流效应影响了传感器。

   · 电源问题:供电电压不稳定、波动大,或纹波噪声过高。

· 解决方案:

  · 远离干扰源:重新布线,使传感器电缆远离动力线和大功率设备。

  · 保持安装间距:并排安装时,留出足够距离(通常建议为2-3倍传感器直径)。若空间有限,可错开安装或选择带有抗相互干扰功能(同步功能)的型号。

  · 良好接地:确保传感器、PLC和设备都有良好且单一的接地。

  · 使用屏蔽电缆:并确保屏蔽层在控制器端单点接地。

  · 使用稳定的净化电源:为传感器提供稳定、干净的直流电源。

  · 加装磁环:在传感器电缆上套上铁氧体磁环,抑制高频干扰。

3. 输出信号不稳定

• 问题表现:输出信号时有时无,闪烁不定,或在临界点附近反复跳动。

• 主要原因:

   · 机械振动:传感器或目标物安装不牢固,在检测临界点附近因振动来回晃动。

    · 检测临界点:目标物刚好处于传感器检测距离的极限边缘。

    · 电源电压波动。

    · 温度漂移:环境温度变化较大,影响传感器的电子元件特性,导致检测距离发生微小变化(高质量的传感器温漂系数很小)。

• 解决方案:

  · 加固传感器和目标物的安装,减少振动。

  · 调整安装位置,让目标物在稳定触发区域内工作,避开极限边缘。

  · 检查并稳定供电电源。

  · 对于高精度应用,选择温漂小的传感器型号。

4. 响应频率不足

• 问题表现:无法可靠检测高速运动的物体,出现漏检。

• 主要原因:

  · 传感器本身的响应频率低于目标物的运动频率。

  · PLC的输入延时设置或扫描周期过长,无法捕捉到传感器的快速信号变化。

• 解决方案:

  · 根据目标物的运动速度(速度 / 传感器检测宽度 = 最高触发频率)选择响应频率足够高的传感器。

  · 优化PLC程序,使用高速计数器输入点。

5. 物理损坏

• 问题表现:传感器外壳破裂、感应面磨损、电缆断裂。

• 主要原因:

  · 机械碰撞:被运动部件撞击。

  · 磨损:感应面与运动目标物或物料发生持续摩擦。

  · 电缆应力:电缆被过度弯折、拉扯或碾压。

• 解决方案:

  · 加装防护装置,避免直接碰撞。

  · 调整安装位置,避免摩擦。

  · 使用带金属螺纹的传感器以提高耐用性,或选择更坚固的材质(如不锈钢)。

  · 正确固定电缆,使用电缆夹和拖链。

总结与预防建议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上述问题,应遵循以下最佳实践:

1. 正确选型: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明确目标物材质、尺寸、所需检测距离、安装方式(齐平/非齐平)、响应频率、输出类型(PNP/NPN)和连接方式(电缆/接插件)。

2. 规范安装:严格按照产品手册的要求安装,确保间距、避开干扰源、牢固固定。

3. 稳定电源:使用稳压电源,确保电压在额定范围内。

4. 良好布线:信号线与动力线分开走线,使用屏蔽线并正确接地。

5. 定期维护:定期清洁传感器感应面,检查安装是否松动,电缆是否完好。

通过系统性的分析和预防,可以充分发挥电感传感器高可靠性的优点,确保自动化系统稳定运行。

FAQ

电容液位传感器如何设计,才能够让其性能更加稳定?


FAQ

电容式液位传感器设计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精密过程。要使其性能稳定,必须从原理上理解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并在机械、电气和软件设计上进行针对性优化。

下面看看孚凡公司是如何设计一个高性能、高稳定性电容液位传感器的系统性方案:

一、 核心原理与不稳定性的根源

电容式液位传感基于电容变化。传感器和一个容器壁(或一个独立探头)构成一个电容器的两个极板,中间的电介质由空气+液体共同组成。液位变化导致等效介电常数变化,从而引起电容变化(ΔC)。

不稳定的主要根源:

1. 寄生电容(Cp): 电缆、连接器、屏蔽层等带来的固有电容,它们会淹没微小的测量信号。

2. 介电常数(εr)变化: 不同批次的液体、温度变化、混合物分层或气泡都会改变液体的εr,导致“液位未变,读数突变”。

3. 粘附与污染: 液体在探头上形成残留膜,改变了探头表面的特性。

4. 温度漂移: 电子元件的特性(如振荡频率、基准电压)随温度变化而漂移。

5. 电磁干扰(EMI): 外部噪声耦合进测量系统。

二、 关键设计考量与稳定化技术

1. 机械结构设计 - 奠定稳定基础

• 探头形式选择:

  ► 同轴式探头: 最稳定、最常用的形式。中心电极被绝缘层和外部屏蔽层包裹。屏蔽层接地,能有效抵御外部寄生电容和电场干扰,只对径向电场敏感,指向性明确。

  ► 平行杆/平行板式: 适用于大型容器或非金属容器,但易受干扰,稳定性不如同轴式。

• 屏蔽与接地(至关重要!):

  ► 必须采用驱动屏蔽(Active Guard / Driven Shield) 技术。将屏蔽层连接到与中心电极同电位、同相位的信号上。这样,中心电极与屏蔽层之间的电位差为零,它们之间的寄生电容就被“中和”掉了,测量电路只感应中心电极与液面之间的电容。

  ► 提供单独的低阻抗接地路径。

• 材料选择:

  ► 绝缘护套(Sheath): 选择疏液、耐腐蚀、低吸附性的材料(如PTFE特氟龙、PFA)。这能有效减少液滴残留和污染结垢。表面应尽量光滑。

  ► 电极材料: 根据液体腐蚀性选择,如316L不锈钢、哈氏合金、镀金等。

  ► 机械固定: 确保探头安装牢固,避免振动导致电容微小变化。

2. 电子电路设计 - 精确提取信号

• 测量电路选择:

  ► 基于RC振荡的频率测量: 将电容传感器作为RC振荡器的一部分,电容变化转换为频率变化。抗干扰能力强,数字信号易于处理。

  ► 电容数字转换器(CDC)专用芯片: 这是现代设计的首选。例如Analog Devices的AD7745/AD7746系列、TI的FDC1004等。它们集成了驱动屏蔽、高分辨率Σ-Δ转换器、数字滤波和温度传感器,能直接输出精确的数字电容值,极大简化设计并提升稳定性。

• 温度补偿:

  ► 集成温度传感器: 在PCB上靠近测量IC的位置和/或探头根部安装高精度温度传感器(如PT1000, NTC)。

  ► 软件补偿算法: 建立电容-温度查找表或拟合出电容-温度函数,在软件中进行实时补偿,消除温漂。

• 电源管理:

  ► 使用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DO) 为测量电路供电,而不是开关电源(DCDC),以避免电源纹波噪声。

  ► 对模拟和数字部分进行电源隔离。

• 信号调理与滤波:

  ► 在硬件层面加入低通滤波器,抑制高频噪声。

  ► PCB布局时,模拟部分要紧凑,远离数字噪声源,采用大面积接地层。

3. 固件与算法 - 软件的智慧

• 数字滤波:

  ► 实施软件滤波算法,如移动平均滤波、卡尔曼滤波。这能有效平滑由气泡、晃动等引起的读数抖动,输出稳定的液位值。

• 自动校准与自适应:

  ► “干点”校准: 记录空罐时的电容值(Cair)。

  ► “湿点”校准: 记录满罐时的电容值(Cliquid)。

  ► 系统根据两点校准值进行线性插值。高级算法可以监测Cair的长期缓慢漂移(由污染引起),并提示维护或自动进行基线校正。

• 介电常数变化应对:

  ► 对于介电常数变化大的应用(如不同配方液体),可采用双探头参考法:一个长探头测量全程,一个短探头始终浸没在液体中。短探头测量出的电容变化直接反映了当前液体εr的变化,主控制器可用此数据去实时修正长探头的读数。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稳定措施。

三、 设计总结:稳定性能的最佳实践清单

设计层面 关键措施 目的

机械设计 采用同轴式探头 + 驱动屏蔽技术 消除寄生电容,抵御外部干扰

绝缘层使用PTFE等疏液材料 减少液滴粘附与污染

坚固安装,避免振动 防止机械干扰

电路设计 优先选用电容数字转换器(CDC) 芯片 高精度、集成化、自带抗干扰功能

使用LDO供电,良好PCB布局 提供纯净电源,减少电路噪声

集成高精度温度传感器 为温度补偿提供数据

算法软件 实施移动平均或卡尔曼滤波 平滑数据,抑制短期波动

设计多点温度补偿算法 消除温漂

实现自动基线校正功能 补偿长期污染漂移

系统设计 对于苛刻工况,考虑双探头参考法 直接补偿介电常数变化

举例说明:

一个优秀的稳定设计可能是这样的:

探头:同轴结构,316L不锈钢电极,PTFE绝缘护套。 电路:以FDC1004为核心,其Guard Drive输出直接连接探头屏蔽层。板载NTC温度传感器和LDO。 软件:MCU读取FDC1004的数字电容值和NTC温度值,通过一个校准后的公式进行温度补偿,再对补偿后的数据进行一阶滞后滤波,最后输出稳定、精确的液位百分比。

通过这种硬件为基础、电路为保障、算法为核心的系统化设计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电容式液位传感器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

FAQ

干簧管类传感器无可比拟的优点有哪些?它真的会被霍尔传感器和磁阻传感器取代吗?


FAQ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触及了传感器技术中经典与现代的碰撞。干簧管(Reed Switch)确实拥有一些独特甚至“无可比拟”的优点,但同时也在许多领域面临着来自霍尔效应传感器(Hall Effect Sensor)和磁阻传感器(TMR/AMR)的强大竞争。

我们来分两部分深入探讨:

第一部分:干簧管的无可比拟优点

尽管技术古老(发明于1936年),干簧管在以下方面依然表现出色,甚至难以被完全替代:

1. 完美的电气隔离与超低接触电阻

  • 本质隔离:干簧管的触点被密封在玻璃管中,与外部控制电路完全物理隔离。这意味着它的驱动电路(磁铁)和负载电路是完全独立的,具有极高的抗干扰能力和电压隔离性(可达数千伏)。

  • 超低导通电阻:典型值在 100 mΩ 以下,甚至可达50 mΩ。这是任何半导体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导通电阻通常在欧姆级别)无法比拟的。这意味着几乎无功率损耗,不会发热,非常适合切换微小信号(如传感器探头)或中等电流。

2. 绝对的通断特性 & 零功耗待机

  • 二值性:干簧管是纯粹的机械开关,只有“开”和“关”两种状态,没有中间态。不存在线性霍尔传感器的模拟输出需要阈值判断的问题,电路设计极其简单可靠。

  • 零待机功耗:在稳定状态(无论是导通还是断开)下,干簧管本身不消耗任何电能。这对于电池供电的物联网设备、水表、气表等需要常年工作的应用至关重要,是半导体传感器无法企及的巨大优势。

3. 极高的可靠性与环境适应性

  • 密封结构:玻璃管内部通常充有惰性气体或抽成真空,触点不会被外界灰尘、油污、水汽、腐蚀性气体污染和氧化。可以在潮湿、甚至浸没的条件下可靠工作(但要注意玻璃的物理强度)。

  • 无源器件:它不需要电源,本身也不产生噪声,对外部电子设备无电磁干扰(EMI),同时也不怕外部的EMI干扰。这在某些高精密的测量场合非常有用。

4. 结构简单,成本极低

  • 对于简单的通断应用,干簧管方案的成本通常低于需要附加电源、信号调理电路和输出驱动电路的霍尔效应传感器方案。

总结其核心优势场景: 超低功耗、高隔离电压、超低导通电阻、对恶劣环境(非物理冲击)的耐受性。

第二部分:它真的会被取代吗?

答案是:在大量应用中已经被取代,但在其优势领域内,它仍将长期存在,不可完全替代。

为什么会被取代?(霍尔/磁阻传感器的优势)

霍尔和磁阻传感器在以下方面远超干簧管,这些正是现代工业所追求的:

1. 寿命与可靠性(机械层面):

  • 干簧管的致命弱点:机械疲劳和物理脆性。玻璃管易碎,簧片反复动作后有金属疲劳问题,寿命通常为百万次到亿次级别。

  • 半导体传感器无任何活动部件,寿命几乎是无限的,抗振动和冲击能力极强。

2. 速度与频率响应:

  • 干簧管的吸合和释放时间在毫秒(ms)级,响应频率低。

  • 霍尔和磁阻传感器响应时间在微秒(μs)级,可以检测高速旋转的磁铁(如电机转速测量),这是干簧管无法实现的。

3. 尺寸与集成度:

  • 霍尔/磁阻传感器芯片可以做得非常小,易于集成到PCB上,实现SMT贴片自动化生产,一致性好。

  • 干簧管通常需要手工焊接,尺寸也难以进一步缩小。

4. 功能性与智能性:

  • 半导体传感器可以轻松集成锁存、开关、线性输出、角度测量等多种功能。

  • 可以内置温度补偿、失调电压消除等电路,性能更稳定。

  • 可以输出数字信号或PWM波,直接与MCU通信,实现智能控制。

取代与否的最终结论:共存与分工

市场会根据应用需求做出最佳选择:

应用场景 更可能的选择 理由

高速旋转检测(电机编码器) 霍尔/磁阻 响应速度、无限寿命

汽车、工业控制 霍尔/磁阻 高可靠性、抗振动、耐高温

智能设备(手机、笔记本翻盖检测) 霍尔 尺寸小、易集成、成本可控

高精度角度/位置测量 磁阻(TMR) 极高灵敏度、精度和稳定性

水表/气表/智能门磁(电池供电) 干簧管 零待机功耗、成本极低、简单可靠

测试测量设备/继电器 干簧管 超高隔离、超低导通电阻、无EMI

危险环境/高电压领域 干簧管 本质安全、高隔离电压

最终论断:

干簧管不会在可预见的未来被完全淘汰。它在其优势领域——超低功耗、极高隔离和超低导通电阻——建立了一个“护城河”。在这些特定应用中,它的综合优势仍然是半导体方案难以逾越的。

然而,在绝大多数需要高性能、高速度、高可靠性、小尺寸和智能功能的新兴应用中,霍尔效应传感器和磁阻传感器(尤其是TMR)已经成为绝对的主流和首选,并持续取代干簧管。这是一种技术的分工与共存,而非简单的谁取代谁。孚凡传感器要做的仍旧是坚持把不同原理应用的传感器的品质做到极致!

FAQ

压力传感器的温漂问题,如何很好地从工艺上控制?


FAQ

这是一个触及传感器核心性能指标和制造核心技术的专业问题。压力传感器的温漂(温度漂移)是指其输出值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发生的非期望变化,是衡量传感器精度和可靠性的关键指标。

从工艺上进行控制,是解决温漂问题的根本性方法,远比后期电路补偿更为彻底和高效。以下是主要从MEMS(微机电系统)和传统应变计工艺角度出发的温漂控制策略:

一、 温漂的来源分析

要控制温漂,首先需知其来源:

1. 传感元件的热应力:温度变化导致传感器内部不同材料(硅、玻璃、金属、胶水)因热膨胀系数不匹配而产生应力,该应力被敏感元件(如压阻条)误检测为压力信号。

2. 压阻材料本身的温度特性:硅压阻系数的值本身随温度变化(TCG,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Gauge factor)。

3. 引线键合和封装应力:封装体、粘接胶、键合丝在温度变化时产生的应力传递到敏感的MEMS芯片上。

4. 电路元件的温漂:即使MEMS芯片本身完美,后续信号调理电路中电阻、运放等的温漂也会影响最终输出。

二、 从工艺上进行控制的核心方法

以下工艺控制方法旨在从源头最小化上述热应力的产生和传递。

1. 芯片设计层面(MEMS工艺)

这是控制温漂的第一道且最重要的防线。

• 选择单晶硅作为材料:

  ► 单晶硅具有完美的机械特性和极小的热滞后,其力学性能非常稳定。这是硅基MEMS传感器性能优越的基础。

• 采用全硅一体化结构:

  ► 理想的压力敏感膜片和压阻应全部由单晶硅构成。通过扩散或离子注入工艺在硅膜上直接形成压敏电阻,这使得敏感元件和基底是** monolithic **( monolithic )的,从根本上避免了不同材料结合带来的热失配问题。

• 优化掺杂工艺与温度系数补偿:

  ► 通过精确控制硼(P型)等杂质的掺杂浓度和剖面分布,可以调整压阻系数温度特性(TCG)。

  ► 工艺上可以实现使四个压敏电阻的TCG相互匹配,从而在惠斯通电桥中实现自补偿,大幅减小零位温漂。

• 先进的蚀刻与键合工艺:

  ► 阳极键合:用于硅-玻璃键合。通过严格控制工艺参数(温度、电压、表面平整度),可以形成高强度、低残余应力的键合界面,减少因温度循环导致应力松弛带来的漂移。

  ► 硅-硅直接键合:用于制造SOI(Silicon on Insulator)芯片或全硅压力传感器。由于是同种材料键合,热膨胀系数完全一致,从结构上彻底消除了热失配,这是制造超高稳定性、低温漂传感器的顶级工艺。

2. 封装工艺层面

封装是引入温漂的主要外部因素,也是工艺控制的重点和难点。

• 采用隔离式封装:

  ► 使用不锈钢、柯伐合金等与硅热膨胀系数相近的金属基座,或者使用柔性介质(如凝胶)将MEMS芯片与外部刚性封装体力学隔离,阻止外部封装应力传递到芯片上。

• 优化芯片粘接工艺:

  ► 避免使用环氧树脂胶:胶水固化收缩和巨大的TCE(热膨胀系数)是温漂的元凶之一。

  ► 使用软胶或硅凝胶:这些材料模量低,能吸收应力,起到“应力缓冲”的作用。

  ► 使用共晶焊或玻璃浆料键合:虽然成本高,但能形成刚性、稳定且一致性的连接,残余应力小,温漂性能远优于胶粘。这是高性能传感器的首选。

• 控制引线键合应力:

  ► 优化键合参数(压力、功率、时间),形成一致、可靠的焊点。

  ► 使用低弧度、双点键合等工艺,减少键合丝本身因热胀冷缩对焊点产生的拉扯应力。

3. 校准与补偿工艺

这是在工艺末端进行的最终修正。

• 晶圆级测试与激光修调:

  ► 在芯片还未被划片时,就在高低温探针台上进行测试。

  ► 通过激光修调技术,精确调整芯片上的薄膜补偿电阻网络,在硬件层面直接对零位和灵敏度的温漂进行补偿。这是高端传感器的标准工艺。

• 集成温度传感器:

  ► 在MEMS芯片的同一颗die上,或至少在同一个封装体内,光刻制作一个高精度的铂电阻或PN结温度传感器。

  ► 这为后级的数字补偿算法提供了最准确、最及时的芯片温度信息,是进行高精度软件补偿的基础。从工艺上集成温度传感器是实现最佳补偿效果的前提。

---

总结:工艺控制温漂的路径图

| 工艺环节 | 核心挑战 | 先进工艺解决方案 | 目的 |

| MEMS芯片制造 | 热失配应力、压阻系数温漂 | 全硅一体化、SOI技术、精确离子注入掺杂 | 从源头上制造出天生低漂移的敏感核心 |

| 芯片键合 | 界面残余应力 | 阳极键合、硅-硅直接键合 | 实现低应力、高热稳定性的芯片内部结构 |

| 芯片粘贴 | 胶水TCE失配 | 共晶焊、玻璃浆料键合 | 杜绝封装应力通过底座传递到芯片 |

| 封装与隔离 | 外部封装应力 | 隔离式金属封装、应力隔离胶 | 屏蔽外部环境应力的影响 |

| 校准修调 | 个体差异 | 晶圆级高低温测试、激光修调 | 对固有温漂进行硬件级的永久性补偿 |

| 集成设计 | 补偿准确性 | 在片集成温度传感器 | 为高精度数字补偿提供可靠数据源 |

对于孚凡这样的传感器企业而言,投入并掌握 SOI技术、共晶焊封装、晶圆级测试与激光修调 这些核心工艺,是打造高性能、低温漂压力传感器产品线,从而进军汽车、工业等高端市场的必经之路和最重要的技术壁垒。

孚凡电子

深圳市孚凡电子有限公司

SHENZHEN FINEHOOD ELECTRONICS CO.,LTD.

联系我们

159-8680-3227

业务专线:(9:00-17:00)

leo.liu@finehood.com

企业邮箱

孚凡电子

企业微信 

孚凡电子

咨询服务

OEM/ODM询盘

%{tishi_zhanwei}%